立秋,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,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,為秋季的起點。進入秋季,意味著降雨、風暴、濕度等,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,趨于下降或減少,在自然界,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。
立秋并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,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。所謂“熱在三伏”,又有“秋后一伏”之說,立秋后還有至少“一伏”的酷熱天氣。在享受秋高氣爽的同時,別忘了立秋時節,還帶來了時令主氣——燥。
秋燥對人體會產生什么影響,具體該怎么應對呢?
秋燥傷肺
中醫學認為:燥易傷肺。在干燥的氣候環境中,人體可由此產生諸多津虧液少的“干燥癥”。比如,肺臟受傷,多有咳嗽,秋之咳嗽,常為干咳無痰或膠痰難咽,謂之“燥咳”。
鼻乃肺之竅,鼻干燥或鼻衄于立秋之后尤為常見,前者幾乎無人可免。喉、咽也分別是肺之門戶和肺氣之通道,秋燥所襲,往往會導致咽干、口燥、音啞等不適。肺又外合皮毛,秋季出現的皮膚干澀、皸裂,甚至毛發不榮,都和秋燥有關。
此外,肺與大腸還互為表里,而肺燥下移于大腸,腸燥則出現便秘。
“少辛多酸”慎進補
根據“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”的原則,立秋時節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時候,人們可以根據這一節氣的特點,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,以補充夏季的消耗,但不能“亂補”。
立秋進補的原則是“少辛多酸”,盡量少吃蔥、姜、蒜、韭菜、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、油炸、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,適當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以助養肝。要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、清熱、利濕的食物或藥物。
與肉食相比,葉類、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補功效更為突出,如茄子、鮮藕、綠豆芽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濕的功效。
早臥早起精神棒
秋三月陰氣始起,早睡早起。所以在起居上宜早臥早起,加強夜里的睡眠時間很有道理,正好借此以補償夏日的睡眠不足。早起時在床上放松四肢閉目養神一會再起床,更有利于身體健康。
咬秋貼秋膘
按照民間習俗,立秋當天不但要“咬秋”,還要“貼秋膘”。
經過長時間酷暑的煎熬,人體內的蛋白質、微量元素及脂肪等營養耗損不少,適當“貼秋膘”有益于恢復體力。但“貼秋膘”不僅是多吃些肉類食品,應該是葷素搭配。
如果時常出現食少腹脹、食欲不振的人,“貼秋膘”前不妨將山藥、小米煮成粥食用,可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。如果平常愛吃辛辣、油膩食物的人,“貼秋膘”時最好也吃些苦瓜、黃瓜、冬瓜、苦菜用來清清胃火。
老年人及兒童由于消化能力較弱,更不能盲目“貼秋膘”,以防出現積食情況,可以吃些山楂、白蘿卜等消食、健脾的食物。
總之,立秋已至,早晚涼,記得及時添加衣服。
部分文字源于網絡。